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(什么是唐诗的”三绝品”?)
什么是唐诗的”三绝品”?(一)
——第一首:唐诗的奇葩
唐朝是诗的时代,因此有“唐诗”之誉。唐代的诗作与诗人有多少呢?仅《全唐诗》所录,有诗作近五万首,诗人两千余人。在这浩繁的诗作之中,有三首短诗堪称 “绝品” 。为什么能够称之为 “绝品”呢?下面就对其原因逐首地予以说明。先从第一首说起,这首被誉为“唐诗的奇葩”的诗,即贾岛的《寻隐者不遇》。
对于这首诗,人们是太熟悉了。因此有人会说:这样平淡无奇的诗,怎么会称之为”奇葩“ 呢?既是“奇葩” ,又奇在哪里呢?奇就奇在:这首诗通过反差极大的两个方面的结合,即以极尽平淡的形式,表达了作者深远的寓意。下面就对这反差极大的两个方面,分别予以说明。
第一个方面:极尽平淡的形式
关于极其平淡的形式,说如下几点。
其一,唐诗有多样的体裁,如五言绝句,七言绝句,五言律诗,七言律诗,五言古诗,七言古诗,歌行体等。在这诸多的体裁中,最为短小的是五言绝句,只有二十个字。此诗即是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。
其二,在这二十个字中,没有什么生僻字,也没有什么难于理解的词语,甚至找不出什么难识之字。因此凡是多少能识字之人,皆可读之。因此有人认为,在古诗之中,这是一首最为简约的诗。
其三,诗中只是几句简单的对话。第一句,”松下问童子“,地点是在松树之下,只有两个人,是作者在问童子。第二句,“言师采药去”,回答说,师父不在家,采药去了。第三句,”只在此同中“,就在面对的这座山中。第四句,”云深不知处“,山是高的,云是浓的,云山雾罩,师父就在这云山之中,具体在哪里就说不准了。看,就是这样几句简单地对话,太平常了,太平淡了,也看不出有什么深意?
其四,此诗完全没有注重于技巧的运用,既没有什么对偶,也没有什么对仗,更没有任何的描绘与渲染,只是在重述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,而是顺手拈来,未加任何地修饰。总之,只有平淡,看不到一点作诗的痕迹。可谓是:天然去雕饰,淡中品真味。
第二个方面:表达深远的寓意
以极尽平淡的形式成诗,当然是一件难事;以极尽平淡的形式表达深远的寓意,则是更加地不容易。那么,此诗究竟写出了什么样的深远寓意呢?下面以两个形象予以说明。
其一,隐者的形象
在中国古代,有隐士文化。从了解中可知,并非什么人都能称之为隐者,只有那些心志高洁的人,才堪称为隐者。那么,诗中的隐者的形象是怎样的呢?作者没有遇见,因而不可能予以直接地描绘。怎么办呢?只能借物喻人。借什么物呢?即诗中所说的: ”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“, 这两句诗,虽说平常,仍可给人以许多的想象:迎面是一座高大耸立、云雾缭绕、神秘莫测的云山,而隐者就在这云山的深处采药。这是在说云山吗?其实云山只是一种烘托,通过这样的烘托,作者所仰慕的隐者的高大而又神秘的形象,似乎蓦然间突兀在了面前。这种令人心仪的形象,即是作者对于隐者的礼赞,因此可以说,这首诗就是一首隐士的颂歌!
其二,作者的形象
如果你略加想象,对于隐者的形象在诗中是不难寻到的;而对于作者的形象,需要通过进一步地理解,才能获得充分地把握。从诗题看,是 ”寻隐者不遇“,是说去寻一位隐者,结果没遇上。既然没遇上,就算了吧,然而却反而成诗。为什么对于不遇之事如此地念念在心呢?从”寻“,到“不遇”,再到念念在心,并作诗以记之,足以说明作者对隐者向往的执着之情。为什么对隐士如此地向往呢?因为作者对心志高洁的人深怀仰慕。作者在赞美隐者,通道不是在表达自己心意吗?什么心意呢?是对崇高人格的无限向往与追求!由此看来,虽然全诗说的是隐者,其实是诗人内心深远的寓意的表达。
从以上对于两个方面的说明可知, 正是反差极大的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,表达了深远的寓意,使此诗成为唐诗 ”三绝品“ 之一。
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下这首小诗:
《寻隐者不遇害》 【唐】贾岛
松下问童子,言诗采药去。只在此同中,云深不知处。
相关推荐
- 2025-04-01电视机为什么有电流声(电视机出现杂音,这是怎么回事?)
- 2025-04-01白芨为什么贵(现在农村最贵的药材有哪些?)
- 2025-04-01为什么富贵竹养不活(富贵竹已被拉入黑名单,原因有4点)
- 2025-04-01别墅为什么不好出手(二手别墅为何卖不掉?)
- 2025-04-01鸿运当头为什么不红了(鸿运当头不红了怎么办)
- 2025-03-31财运在哪个方向以哪里为标准(怎么找财位)
- 2025-03-31冰箱为什么要定期除冰呢?
- 2025-03-31为什么喜欢睡高枕头的原因(睡觉时,枕头越高越好)
- 2025-03-31冰箱为什么流水(冰箱流水怎么回事?)
- 2025-03-31为什么节能灯关了还会微亮(灯关掉了,还有微亮现象,怎么办?)